己心,也是心观察者。所以,重要不是驱赶或执著于任何念头,重要是觉知这个念头。这种观察并非将心当成客体,并非要建立主客体之间区别。心不强占心,心也不会把心赶走。心能够观察它自己。这种观察并不是对某种外在独立于观察者事物观察。
记得白隐禅师有个公案,他曾问:“单手相击会拍出什声音?”或是以舌头体验味道为例:们能分离味道和味蕾吗?心直接在心里体验它自己,这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在《正念经》中,佛陀总会提到:“即受观受,即心观心。”有人曾说,佛陀用这样句子来强调“受”和“心”这两个字,但是不认为这种说法完全领会佛陀真意。
即受观受,就是体验某种觉受时,直接观照觉受,不要去思考觉受意象。那是人们为觉受创造出来,某种外在于觉受,独立存在客体。
即受观受就是心在体验“即心观心”,描述性语句让它听起来像个谜语、谬论或是绕口令。以外在观察者身份做客观观察,这是科学方法,不是禅修方法。所以,守卫和访客意象都无法恰当地说明心如何观察心。
佛经说,心犹如只在森林中不停摆荡猴子。为不让行踪飘忽猴子失去踪迹,们必须直看着这只猴子,甚至和它融为体。“即心观心”就像物体和影子——物体无法摆脱它自己影子,两者其实是体。不论心飘荡到那里,它仍被心拴着。
佛经有时会用绑住猴子“比喻”来形容看好自心,但是猴子意象只是种比喻。旦心能直接持续地觉知它自己,就不再像只猴子。并不是说有两颗心,颗从根树枝荡到另根树枝,另颗紧跟其后,要用绳子绑住它。
禅修者通常都希望能洞见自性以证悟。但是如果你才刚开始禅修,别期待见到自性,甚至最好什也别期待。尤其不要在静坐时,期待见到佛陀或任何形态“至高神尊”。
在禅修开始前六个月,只要试着培养自己定力,创造内在平静和安详喜悦,你就会摆脱焦虑不安,享受彻底休息,让心安静下来。你会感到焕然新,对事物将会有更广阔、更清醒明白认识,你内心爱也会更深、更强。你对周遭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设性回应。
坐禅既是身体也是心灵滋养剂。通过静坐,们身体达到和谐,感觉更轻盈,更深入平和。从观察自心直至见到自性,这条路其实不难走。旦你平静自心,旦觉受和念头都不再扰乱你,你心就开始安住在自身。
你心会以种直接、奇妙方式看好它自己,不再区分主体和客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