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中学朋友都知道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题深印在脑海里,都不必像刚才那句样先忆原文,略回忆朱子注释,便提笔写下破题——“说以学而深,即可决其朋之有也”。
朱子注有“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故说”。用这句将“学”而后“说”深之意展开下,就是“夫说生于时习,即生于学也。以学及人,而朋之有也,不可必乎?”
能以好学为乐,以学有所得为乐,自然有志同道合朋友相从。
方提学听得简直有些惊艳——岂止破得工稳,从中透出胸襟更是通脱大气,不愧是能叫济世兄眼看中,当儿子般养在膝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两句实在毫无关联,但截搭题就是这样,毫无关联也要用“钓、挽、渡”之法,给这两句之间架出桥梁,改出个有意义破题。
雅言即常言,破题上半句即扣着“常”字,将原句中字眼儿替换下,就是圣人素常所说言语……圣人之间有教化之功,就用“圣训”,“圣训之有常”。而下半题“叶公”也要换个字眼,就用他本身身份,“楚大夫”。叶公是想知道孔子之事,在破题中不能引用题面以外原句内容,上半题“雅言”正好可以完美填补上这个答案。
圣人雅言即《诗》《书》《礼》,程子注中言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应当对于“默而识”圣人之言,赵氏注中言当“类记之”,所以叶公对上半题“雅言”应当是记忆,而不能用“得之”。
他正梳理思绪,就听方提学说:“也没工夫看你当面做几篇文章出来,你只做出破题、承题来即可。”
说话间,宋时已经将上下题面捋通,恭恭敬敬地向他借纸笔,在纸上写下:“明圣训之有常,而楚大夫又可记矣。”
破题既出,承题就好办。左不过正破反承,承题中又可以引述题面原句内容,他就把破题中圣人常言《诗》《书》《礼》,楚大夫可以记之意思翻过来,改写“《诗》《书》《礼》这些雅言之外圣人不言,楚大夫能记什呢”?
文雅点,按程子注改改,“夫雅言而曰皆,则诗书礼之外,圣人固不言也。彼叶公者,又何以书哉?”
这破题不算多精妙,却胜在破得快而稳,思路十分老到。当年不像个幼童,如今这文章也不像个未及冠少年,至少也是个写数十年文章老儒。
方提学没想到他做截搭题都能这快,仿若不必思索、信手拈来般,胸中陡然生出片爱才之心、考校之兴,顺手又考句“不亦悦乎—有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