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渊这段时间,直在查找资料,发现郑和做买卖,利润也是要上交国库。
那玩意儿是真赚钱!
明宣宗时,工部尚书黄福对皇帝说:“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南征交趾,北伐沙漠,国库里银子多得是。而近年来,没有大兴土木,没有南征北战,而银钱只刚刚够用。如果遇到大灾,朝廷该怎办?”
这话是让皇帝想办法弄银子,暗指继续下西洋。
仅过两个月,明宣宗就命令郑和重下西洋,去捞点银子回来充实国库。
王渊问道:“哪两个难处?”
张钺侃侃而谈:“第,海上千里漂泊,如何处理飘没?第二,数十上百万军民,皆赖漕运为生,改成海运之后,如何解决这些人生计?”
“豁德高见!”王渊立即知道此人是能办事。
历来众臣反对漕粮海运,其中个理由就是海上风险太大。这种风险,不仅来自天灾,还来自于人祸!
走漕河都能玩出飘没把戏,海上漂那长时间,沿途根本无法监督,怕不是年要给你“翻船”好多次,运粮官吞掉粮食比运到北京还多。
他离开,骡子和书箱都扔在吏部请人看管。
王渊正在兵部查阅档案,很快常伦经过通报,带着张钺进来。
“若虚,刚刚吏部发生件稀罕事……”常伦把情况复述遍,又介绍说:“豁德兄,这位便是兵部右侍郎王渊,王若虚!”
张钺肃然起敬,作揖拜道:“见过王侍郎!”
王渊笑道:“豁德听说过?”
郑和下西洋致命缺陷,在于官方垄断远洋贸易,不肯让利给民间海商。
王渊感觉张钺颇有才干,问道:“吏部堂前开箱,君之清名必然传遍京城,怕是直升两级都有可能。”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此而已。”张钺
其次,就是漕运军民生计问题,那是上百万人吃饭行当。
王渊又问:“豁德可赞成开海?”
张钺说话直来直去,毫不隐瞒:“是胶东人,自小在海边长大。觉得吧,开海还是有好处,但必须有点要注意。开海互市之利,不可全做内帑,当分户部些、分地方三司些,否则绝难开海。”
“谁跟你说开海之利全为内帑?”王渊笑道,“不过你说得也有道理,确实该分润好处。”
内帑就是皇帝私产,不说后世,就连明代中后期*员,都以为郑和下西洋弄来钱全被皇帝拿走。
张钺说道:“王侍郎之名,天下谁人不知?”
“坐吧,”王渊随口问道,“豁德可知海运?”
张钺反问:“王侍郎是想改漕运为海运吗?”
“你还真敢想。”王渊乐道。
张钺说道:“海运自然便利,却有两个难处需解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