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杜瑾和宝朝珍顿时来兴趣,将日常可见
机器,用力学图表达出来,这就是在搞学术研究啊!
三人蹲在纺车前,反复观察其做功过程,合力画出力学示意图。
但接下来就苦恼,大家围绕着如何增加装置、提升纺车
做功效率而争论,这玩意儿可不是
天两天能实现
。
实验室助理钟安数学水平,已经从小学三年级晋升为四年级。他以前旁听过力学课程,但听得半懂不懂,对大家画出
做功图也
知半解。
这小子听着众人激烈讨论,自己坐下去踩纺车,再去瞅那个力学图,突然弱弱地说:“那个……能否在踏条下边,垫块什
东西。让脚踩踏条时更方便使力,也不怕踩得过猛收不住。”
传播且惠及万民,为此还绞尽脑汁,把各种数学方法编成歌谣,让不识字者都能朗朗上口。
虽然不支持王渊做法,但杨慎、杜瑾和宝朝珍也不好反对,毕竟这是王渊
实验室,他们还在跟着王渊学东西。
大家放下手中研究项目,纷纷汇聚到王渊身边。
王渊指着两辆纺车说:“这辆是单锭纺车,只能同时纺繀丝绵,主要是民妇在家使用。这辆是三锭纺车,可同时纺出三繀丝绵,主要是官方织造局和民间纺织作坊在使用。那
,
们是否可以用物理知识,做出四锭以上
纺车呢?”
这年头,中国纺织技术还是很先进
,能够同时纺三锭丝绵,欧洲那边最多只能纺两锭。
杨慎、杜瑾和宝朝珍都没当回事,因为钟安想法换汤不换药,根本不能大幅度提升纺车效率。
王渊也对纺织机窍不通,但为
提升钟安
积极性,还是让工匠过来进行改造。没有什
大改动,就是在踏条下面,钉
根小木桩而已,几分钟就能完事。
再让妇人坐过去纺棉,那妇人顿时惊喜道:“这下子好轻便,也不用管脚上力道
。”
从元代到明中期,将近两百年时间,
直都在使用这种脚踏式三锭纺车。不但需要织妇心灵手巧,还考验脚踩
力度和速度,熟练工和生手
工作效率有着天壤之别。
仅仅在踏条下面加个小木桩,就能防止脚踩时用力过猛,让踏条扬抑运轮更加灵巧。而且,踏条与轮辐所形成
杠杆作用,带动皮弦上
铤均匀旋转更加自如,从而大大
杨慎、杜瑾和宝朝珍三人顿时抓瞎,他们连纺车是如何工作都不清楚,哪有什思路对其进行改进?
“你们进来!”王渊拍手道。
两个王家女仆走进来,分别坐在两辆纺车之前,开始给男人们演示如何使用纺车。
等大家都理解之后,王渊笑道:“请画出纺车力学做功图。”
“这个新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