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县里,只有以上人员算是国家公务员,换句话说,他们是领国家工资。
然而个县只靠这些人是不行,县长大人日理万机,无论如何是忙不过来,所以手下还要有跑腿,偷*耍滑,老实办事,
在几乎所有史籍中,对于此人描述都只有只言片语,应该说,这是奇怪现象。
对于个在历史上有定知名度人而言,介绍如此之少,是很不正常,但从某个角度讲,又是很正常。
因为决定成败关键人物,往往喜欢隐藏于幕后。
汪文言,安徽人,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甚至不是秀才,他没有进过考场,没有当过官,只是个普通老百姓。
对于这位老百姓,后世曾有个评价: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
班,代代接茬上,斗得不亦乐乎。
这两方矛盾,那叫个苦大仇深。什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只要是个机会,能借着打击对手,就绝不放过,且从万历十几年就开始闹,真可谓是历史悠久。
就实力而言,东林党势头大,人多,占据优势,而三党迫于压力,形成联盟,共同对付东林党,所以多年以来此消彼长,什京察、偷信,全往死里整。可由于双方实力差距不大,这多年,谁也没能整死谁。
万历末年,个人来到京城,不久之后,在极偶然情况下,他加入其中方。
他加入是东林党,于是,三党被整死。
汪布衣小时候情况如何不太清楚,从目前材料看,是个很能混人,他虽然不考科举,却还是当上公务员——县吏。
事实上,明代公务员,并非都是z.府*员,它分为两种:官与吏。
参加科举考试,考入z.府成为公务员,是*员。就算层次最低、底子最差举人(比如海瑞),至少也能混个县教育局长。
可问题在于,明朝*员编制是很少,按规定,个县里有品级,吃皇粮,只有知县(县长)、县丞(县z.府办公室主任)几个人而已。
而没有品级,也吃皇粮,比如教谕(教育局长)、驿丞(县招待所所长),大都由举人担任,人数也不多。
这是个不折不扣小人物,然而,正是这个小人物到来,打破几十年僵局,这个人名叫汪文言。
如果你不解这个人,那是正常,如果你解,那是不正常。
甚至很多熟读明清历史人,也只知道这个名字,而不清楚这个名字背后隐藏东西。
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不起眼。
事实上,为查这位仁兄生平,吃很大苦头,翻很多书,还专门去查历史文献检索,竟然都没能摸清他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