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后,在册立太子问题上,万历确实消停——整整消停四年多。当然,不闹事,不代表不挨骂。事实上,在这四年里,言官们非常尽责。他们找到新突破口——皇帝不上朝,并以此为契机,在雒于仁等模范先锋带领下,继续奋勇前进。
但总体而言,小事不断,大事没有,安定团结局面依旧。
直到这历史性天: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
解决雒于仁事件后,申时行再次揭开盖子:
“臣等更有事奏请。”
如果您主意已定,定要封,也应该先封恭妃为贵妃,再封郑妃皇贵妃,这样才算合适。”
“此外,还认为,陛下应该尽早立皇长子为太子,这样天下方才能安定。”
万历再次愤怒,这可以理解,苦思冥想几天,好不容易想出个绝招,自以为得意,没想到人家不买账,还言点破自己真实意图,实在太伤自尊。
为挽回面子,他随即下令,将姜应麟免职外放。
好戏就此开场。天后,吏部员外郎沈璟上书,支持姜应麟,万历二话不说,撤他职。几天后,吏部给事中杨廷相上书,支持姜应麟,沈璟,万历对其撤职处理。又几天后,刑部主事孙如法上书,支持姜应麟、沈璟、杨廷相,万历同志不厌其烦,下令将其撤职发配。
“皇长子今年已经九岁,朝廷内外都认为应册立为太子,希望陛下早日决定。”
在万历看来,这件事比雒于仁酒色财气疏更头疼,于是他接过申时行刚刚用过铁锹,接着和稀泥:
“这个自然知道,没有嫡子(即皇后儿子),长幼有序。其实郑贵妃也多次让册立长子,但现在长子年纪还小,身体也弱,等他身体强壮些后,才放心啊。”
这段话说得很有水平,按照语文学来分析,大致有三层意思。
第层先说自己没有嫡子,是说只能立长子;然后又讲长幼有序,是说不会插队,但说来说去,就是不说要立谁;接着又把郑贵妃扯出来,搞此地无银三百两。
在这场斗争中,明朝大臣们表现出无畏战斗精神:不怕降级,不怕撤职,不怕发配。个顶个地扛着炸药包往上冲,前仆后继,人越闹越多,事越闹越大。中央官不够用,地方官也上书凑热闹,搞得塌糊涂,乌烟瘴气。
然而事情终究还是办成,虽然无数人反对,无数人骂仗,郑贵妃还是变成郑皇贵妃。
虽然争得天翻地覆,但该办事还是办。万历十四年三月,郑贵妃正式册封。
这件事情成功解决给万历留下这样个印象:自己想办事情,是能够办成。
这是个错误判断。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