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终究没有能够回去。
嘉靖七年(1528)十月,王守仁到达江西南安,再也走不动,这里就是他最后安息之地。
在临终之前,他
不过估计王守仁先生也没想到,他到来对这场叛乱会产生怎样影响,起码他肯定不知道自己名声到底有多大。
在听到王守仁前来征讨消息后,领导叛乱两个首领当即达成共识——投降。
王先生实在是名声在外,他光辉业迹、犯事前科早就街知巷闻,连深山老林里少数民族也是闻名已久,叛乱者也就是想混口饭吃,犯不着和王先生作对,所以他们毫不迟疑地决定接受朝廷招安。
但这二位首领倒还有个担心,由于王先生之前名声不好(喜欢耍诈),他们两个怕就算投降,到时候王先生阴他们下,翻脸不认人怎办?
但事到如今,投降生死未卜,不投降就必死无疑,还是投降吧。
钱德洪与王畿言不发,摒气凝神,记下这四句话。
此即为所谓心学四决,流传千古,至今不衰。
吟罢,王守仁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
“天地虽大,但有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嚎哭而来,欢笑而去,人生本当如此。
其实王守仁先生还是守信用,只有对不讲信义,玩弄阴谋人,他才会痛下杀手,见到这二位首领后,他下令拖出去打顿板子(教训下),就履行诺言。
就这样,朝廷折腾几年毫无办法两广之乱,王守仁先生老将出马,立马就解决。
这件事情给他赢得更多荣誉,朝廷上下片赞扬之声,但这最后辉煌也燃尽王守仁生命之火,他即将走向生命尽头。
嘉靖七年(1528)十月,他肺病发作,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提出最后个要求——回家,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
可是他病情实在太重,要等到上级审批,估计坟头上都长草,王守仁当机立断,带着几个随从踏上回乡之路。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天泉论道,王守仁将他毕生坎坷与智慧传授给后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已经完成自己使命。
但是王守仁先生还不能光荣退休,因为他还要去山区剿匪。
王先生虽说是哲学家,但某些方面却很像湘西土匪,放下枪就是良民,拿起枪就是悍匪,旦兵权在手,大军待发,他就如同凶神恶煞附身,开始整顿所有部队,严格操练。
这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王守仁很清楚,对于叛乱者,讲解哲学是没有用,只有开展武装斗争,枪杆子才是硬道理。
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知行合真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