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
“杨清。”
朱祐樘很快就在脑海中找到对象,因为这实在是个很有特点人。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清,个快到五十岁老头,不苟言笑,整日板着严肃面孔,而且相貌出众——比较丑。
反正是去管马,又不是派去出使,就是他!
多苦难,所以他憎恶黑暗和邪恶,他不顾身体日以继夜工作,驱逐无用僧人和道士,远离*人,任用贤臣,为大明帝国献出自己切。
可是过大工作强度也彻底拖垮他身体,二十多岁脑袋就秃大半,面孔十分苍老,看上去活像街边扫地大叔,连大他好几轮王恕和马文升都不如,马文升活到八十五岁,而王恕更是创造纪录,这位老大爷直活到九十三岁才死,据说死当天还吃好几碗饭,吃完打几个饱嗝儿后才自然死亡。
朱祐樘没有那样运气,三十多岁他已经重病缠身,奄奄息,却仍然如既往地拼命干活,身体自然越来越差,但他全不在乎。
在这歌舞升平太平盛世背后,他似乎预感到即将来临危险。为迎接那天到来,必须做好充足准备。
此时王恕已经退休回家,吏部尚书几经变更,空出来,朱祐樘想让马文升接替,但兵部也离不开这个老头子,个人不能分成两个用,无奈之下马文升只好就任,他推荐个叫刘大夏人接替他位置。
于是干二十多年文官杨清离开京城,来到陕西(养马之地),他将在这里瑟瑟寒风中接受新锤炼,等待着考验到来。
此时三人内阁能谋善断,马文升坐镇吏部,刘大夏统管兵部,切似乎已经无懈可击,弘治盛世终于到达顶点。但朱祐樘身体却再也无法支撑下去。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告别时刻终于到。
年仅三十六岁朱祐镗走到人生尽头,在这最后时刻,面对着跪在地上哭泣刘健、李东阳和谢迁,他回顾自己几乎毫无缺憾人生,终于意识到他此生唯遗漏:
“到这个地步,也
马文升眼光很准,刘大夏是个十分称职国防部长,在他统领下,大明帝国边界变得坚不可摧。
但事实证明,这位国防部长最大贡献并不是搞好边界防务,而是推荐个十分关键人。
弘治十五年(1502),兵部奏报,由于疏于管理,军中马匹不足,边防军骑兵战斗力锐减,急需管理。
这是个大事,朱祐樘立刻找来刘大夏,让他拿主意。刘大夏想下,回复朱祐樘:
“推举人,若此人去管,三年之内,必可见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