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平均水平高傲”、“不同程度自以为是”、和“渴望被人重视”,可说是律师和记者行业通病。
想象下,个“差点儿拿到普利策奖”老头儿,如今退休在家;他还没有老到必须进疗养院地步,经济上也没什困难;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从早忙到晚,过去人际关系也渐渐疏远和减少;年轻时因为醉心工作,妻子早已离开他,子女们年里也只跟他见几面……
这样名老人,需要是什呢?金钱?社会地位?这些他不缺、或者说对现在他来说已经不太重要。
他最渴望东西无非是别人陪伴,这个“别人”,如果是他亲人那最好,是朋友也行,实在没有……个怀着善意或敬意陌生人,也很好。
可是中文系。
接着,就是去查探这个人“风评”。
这个更简单,每隔两天,就拿上几杯网红店奶茶,在下午空闲时间到罗主编工作那层去,找个借口在前台那儿站会儿,和前台聊聊天,顺便再跟那些正在和前台聊天OL块儿聊聊,基本就能探出个大概。
不过这事儿不能做得太频繁,必须懂得分寸、点到即止;你要是连续个礼拜天天都去,那个前台就会误会你对她有意思,然后你就必须约她出去,否则她就会发现你其实对她没意思……那时候,她就会有点不爽,就算她本来也不喜欢你,打算拒绝你或者把你当备胎,但你如果先她步停止某种她认为已经存在暧昧关系,她就会恨上你,紧接着就会开始在背后说你坏话。
人性就是这麻烦,懂得揣摩这些也觉得这些很麻烦,如果是个女人、并且生在古代,也许有机会把这些知识用在宫斗活动之中,可惜不是。
言归正传,在对罗主编进行定程度解后,对他那份履历质疑变得十分强烈,为验证这点……利用个周末时间,办旅游签证,去趟纽约。
出发前,已通过邮件联系到位从纽约先驱报退休老记者,约好和他起喝杯咖啡。
自然不可能在网上直接问他关于罗主编事情,倒也不是怕留下什聊天记录,而是你直接问他这种问题他未必会理你。
与那位老记者接触时是想好全套说辞,他以前曾写过篇挺出名关于环境治理问题报导,还差点儿拿普利策奖,就以此为突破口,宣称自己在学校时就是因为读他这篇报导,才立志成为调查记者,如今终于得偿所愿,因此想跟他见面,聊上几句,并请他这位“人生导师”给传授点经验。
不出所料,这老头儿非常爽快地就答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