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APP”更像是个讲解知识平台,百科这个模式发展到极致,其实就是教科书。而百科词条相关那些问题,其实就是教材详解。
所以,高校研究生、青年讲师、教授等等,是最合适人选,也是这个APP中坚力量。
各个行业大牛,只能作为补充。
而“有用APP”包罗万象,这愚公移山般工作,又该从何做起呢?
余平安首先想到就是些基础知识。
索引是否便捷,能否快速找到想查内容。
归根到底还是看人。
如果平台上内容产出者故意释放错误信息和垃圾信息骗取流量,那这个平台肯定也成不。
哪怕是要监管,也只能是用优秀产出者去监管不那优秀产出者。
涉及到些专业概念,那肯定还是得让专业大佬出面,才能准确地定性它到底是正确信息、错误信息还是垃圾信息。
在个大类(如文学、物理、游戏等范畴)内进行分类检索。
也就是说,将百科模式跟问答模式给嫁接起来,在形式上只是进行点微创新,却可以极大提升用户获取信息效率。
但想要实现裴总需要这个基础结构框架,仍旧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细节和内容方面共同发力。
比如,APP每级子界面如何设计、页面布局如何安排才能让用户眼就看到关键信息、如何让管理者能够自由增删词条或者修改整个树状结构……
这些都是产品经理们需要头疼关键问题。
裴总说,“有用APP”是个长久计划,些模棱两可问题宁可不做,也不能做错。
先从基础知识某个领域开始,稍微做下,试试水,如果效果好,再推广到更多领域,步个脚印地拓展。
不求量、只求质,才能保证这个APP真正对得起它名字。
所以,余平安辗转找到
所以,到哪去找这些优秀产出者呢?
余平安首先想到就是高校。
邀请各个行业大牛,当然也是可以,比如在关系到互联网产业问题时,邀请些互联网巨头公司高层,这些人肯定也都是有真才实学。
但问题在于,这些大佬都是成功人士,要忙自己本职工作和事业,不定有时间去做这些琐碎事情。
而且,掌握知识和讲解知识,区别很大。
除此之外,就是“有用APP”上内容产出问题。
“有用APP”既然是个内容产出平台,那它到底能不能火,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上面内容到底好不好。
具体来说,无非是三点:
内容是否准确,不能有错误信息;
内容是否精简,不能有垃圾信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