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至于厄内斯特·海明威得没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得过),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得没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得过吗),究竟又有谁会介意这种事情呢?文学奖虽然能让特定作品风光时,却不能为它注入生命。这是不必言明。
是否因为没获得芥川奖而遭受过损失?左思右想,却连个稍微沾点边例子也想不出来。那,有没有享受过好处?这个嘛,因为没拿到芥川奖而享受好处情况好像也不曾有。
唯独点,对自己姓名旁边没有注上“芥川奖作家”头衔,稍稍有些喜悦。说到底不过是遐想——逐在自己姓名旁边注上这种头衔话,会让人觉得好像在暗示“你无非是借芥川奖光才能混到今天”,只怕多少有些心烦。如今没有任何像样头衔,因而无拘无束,或者说无牵无挂。只是村上春树(而已)。这相当不坏。至少对本人来说,不算那糟糕。
不过,这并非因为对芥川奖心怀反感(好像有点老话重提,压根儿就没有这种念头),而是对归根结底是以这种“个人资格”从事写作、活到今天稍稍感到自豪。兴许这算不上什大不事,但对来说却至关重要。
这可能是个大致推测,习惯手不释卷地阅读文学书读者,估计大约占总人口百分之五。这是堪称核心读者百分之五。近来人们常常谈论所谓“告别图书”“远离铅字”,觉得某种程度上确有此事。不过,纵使这百分之五人被上头强令“不准读书”,他们恐怕也会以某种形式继续阅读。即便不像雷·布雷德伯里《华氏451度》里描写那样,大家为逃避镇压躲进森林,在起互相背书给对方听……大概也会偷偷地躲在某处继续看书吧。不用说,也是其中员。
旦养成读书习惯——大多是年轻时养成——就很难轻而易举地放弃阅读。不管手边有YouTube还是3D电子游戏,只要有空(甚或没有空)就会捧卷阅读。而且,世上每二十个人当中只要有这个人存在,就不会过于忧心书籍与小说未来。至于电子书如何如何,眼下也不是特别担心。纸张也好画面也好(或者像《华氏451度》那样口头传承也好),媒介和形态怎样都无所谓,只要喜欢书人好好地读书,就足够。
令忧心忡忡,唯有“能为这些人提供怎样作品”这件事。除此之外事物,说到底不过是边缘性现象。要知道,日本总人口百分之五就是约莫六百万人规模。有偌大个市场,身为作家好歹能混口饭吃吧?不单单是日本,再将目光投向全世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