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永乐帝,大明把都城迁到北京。本来永乐应该把后湖档案也迁过去,可是北京周边找不出像玄武湖这天造地设湖泊——有也没用,冬天湖面上冻,任何人都能闯进去。后湖黄册库遂留在南京,由南京户部代管。
这决定另外层考虑是,江南是天下税赋重地,干系重大,黄册库设在这里,能更好地为其服务。
于是从永乐开始,每期黄册造完,除总册需要进呈北京之外,其他里册仍旧存放在这里,直持续到明末。
从洪武十四年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这里库房数量扩张到七百八十七间,架阁三千零八十六座,其中收藏黄册数量,接近两百万册。无怪乎时人评价:“天下黄册,该载户籍、事
实就是这种检索法产物。
不过具体到黄册本身,动辄几万册,千字文系统显然就不堪敷用。
黄册库办法是,先把同期攒造黄册放在起,然后再按直隶布政司、府、州、县、里坊厢、都、图等路细分。还要用长条白纸写明所属,夹在黄册之间。
这种分类,是为方便地方查询。后湖库存黄册大部分是里册,属于最权威原始资料,旦地方上有什纠纷,就会来这里调阅旧卷,平息诉讼。这是后湖黄册库最重要职能之。
如果有人——比如说前文曾经提及那位休宁县平民王叙——想要查自己家在洪武二十四年档案,他该怎做呢?
第期攒造黄册是洪武十四年,第二期攒造在洪武二十四年。《千字文》有云:“天地玄黄。”所以王叙要先找“地”字号架阁。
他拿着张对照表,发现“地”字号架阁是在梁洲前五号库里。他打开库房,走到“地”字号架阁,会看到摞摞黄册整齐地排列在木架格子里,外头贴着索引条。王叙找圈,看到“直隶徽州府”字样,赶紧走过去,从这摞黄册里翻出标明“休宁县”几本册子,再找到里仁乡呈递分册,翻开里面二十七都、第五图,就能知道自家祖上户籍情况。
后湖黄册库落成年代不详,但肯定是在洪武十四年到洪武二十四年之间。也就是说,朱元璋忙完第期攒造黄册,就开始责令工部筹备库房建设。到洪武二十四年,朝廷已有明文要求各地黄册并鱼鳞图册要“俱送户部,转送后湖收架”,可见其已正式投入运营。
黄册库最初规模并不算大,只在梁洲之上修起三十六间库房。其中九间库房存放洪武十四年档案,共用三十五座架阁;洪武二十四年则用库房二十五间、架阁百座。
从此,随着每十年大造黄册,后湖黄册库直在扩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