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册与户帖区别:据栾成显先生研究,黄册与户帖区别首先在
林荣户帖,写只是个地址和户籍分类,没有其他任何信息。而这个王叙,在地址和户籍分类后面,还多加条“充当万历四十九年分里长”。
这个王叙大概比较富庶,在十户里长轮值名单之内,万历四十九年(1621年),恰好轮到他当第五图里长。所以在每次黄册攒造中,都得把每户里甲值年写清楚。
只是多写句话,意义却变得完全不同。
户帖意义,仅仅在于登记人口数量,最多能为人头税提供参考。而黄册写明里长、甲首轮值年份,也就锁死他们徭役安排。
因此在记录里状况黄册之内,会附有个很重要栏目,叫作“编次格眼”,有地方也叫“百眼图”。这是张方格大表,上分年份,下标户名,格格写明所有人家应役次序,目然,相当于张排班表。
称为“黄”。所谓“黄口始生,遂登其数”,是说孩子生下来,立刻就要去官府报备登记,这是个人在户籍里起点。从此“黄”字演化出人口之意,成整个户籍代称,也叫“黄籍”。
明代第次攒造黄册,是在洪武十四年。到十年之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才正式下文,规定进呈中央黄册封面,须用黄纸装裱。可见是先有黄册之名,后才用黄色封面装裱,而非相反。
那朱元璋搞这个“黄册”,到底跟“户帖”有什区别?
咱们还是先看几份实物。
图四·7《万历四十年徽州府休宁县二十七都五图黄册底籍》
不过百眼图体现出这个赋役,指是正役,还有其他杂泛徭役和临时性征派,都是当地官府安排,不在排序之内。
换言之,黄册最重要功能,不只是户籍登记,更在于强化徭役管理。从此以后,官府可以拿着百眼图做参考,调动百姓去服各种徭役,谁也跑不。
也正因为如此,黄册在大明朝廷还有另外个名字,叫作赋役黄册。
另外要说句,黄册所记录,是除现役军人之外所有民众户口状况,主要指民黄册。还有记录其他类别户籍军黄册、匠籍册、灶籍册等等,分属不同部门掌管。
【注释】
安徽省博物馆藏《万历四十年徽州府休宁县二十七都五图黄册底籍》,里面户口信息是这写:
正管第九甲
户王叙系直隶徽州府休宁县里仁乡二十七都第五图匠籍充当万历四十九年分里长
回想之前们看到嘉兴人林荣户帖,上面写是“嘉兴府嘉兴县零宿乡二十三都宿字圩民户”。
两者有什区别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