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每个朝代都演化出自己独特户籍管理体系。比如东晋分本土黄籍和侨民白籍;唐分天下户口为九等,三年团貌;宋代分有常产主户和无常产客户,又分坊郭(城市)户和乡村户,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细节如何变迁,其运作基本逻辑,始终不曾偏离萧何《户律》精神,总结下来就八个字——收税有据,束民有方。
【注释】
东晋户籍制度:西晋因着八王之乱、永嘉之祸而亡国,琅玡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中原士族与江南士族拥护下称帝,国号仍然为晋,史称东晋。东晋政权偏安江南,中原之地陷入被胡人分裂混战之
律条文形式架构出套户籍制度。
【注释】
《户律》里面规定,每个人都必须自觉上报自己年龄。如果岁数太小,又没有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那就要当地*员估个数,替他上报。如果报年龄时候,虚报达到三岁以上,就要罚钱。制定这条法律,是因为经验丰富萧何事先就考虑到,有些人会虚报自己年龄,不愿意被登记为“丁”,以逃避赋税和徭役。后来,曹参继承萧何职位,就随便混混日子,天天喝个小酒什。人家问曹参你干活怎这不积极啊?曹参说萧何制定规矩太好,还要费什脑子呢?后来这成个成语,叫“萧规曹随”。
这套体系展开来说,是个非常大话题。简单来讲,汉户律“计家为户,计人为口”,以户作为基本单位。户籍要开列户主以及家庭成员籍贯、爵位、年龄、性别、相貌肤色、健康状况等。还要对家庭财产进行登记,户有多少田亩、多少奴婢、多少牲畜,写明。
该户赋役数额和户口级别,皆据此而定。
每年八月,老百姓还要向当地官府主动申报户口变动情况,谓之“案比”。每隔三年,各级官府就要把手中人口数量、年龄、垦田、税收、官吏数量做个统计,乡里交县里,县里交郡国,最终汇总成“计簿”,再派专人递交中枢。
中央这边接到“计簿”,由御史先审核轮,确认数字没问题,再提交给丞相。有这些数据,朝廷可以保证税收,也可以借此控制民众流转,进步增强中央集权。
这都是秦法搭建起来运作框架,由汉律来落地实行。
确定田地数量,税赋就有出处;确定人口数量,徭役就有来源。这两样掌握住,政权就稳。用《大学》里话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这套体系不光让西汉渡过初期难关,逐步走向强盛,还深刻地影响到后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