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这个官位得买。
买官之制看似荒唐,其实也有它道理。乡绅乡宦为什能在基层言九鼎?是有钱可以左右经济,二是有声望可以上达天听。这两个条件,是基层权力来源所在。释门虽然清净脱俗,可也样要遵循这个规律。个寂寂无闻穷和尚,就算佛法造诣再高,坐上都纲位子,也没法开展工作。
法椿师傅佛海能当上都纲,可见身家和声望都不低。佛海退下来以后,稍微运作下,在嘉靖二年(1523年)把法椿也推上这个位置。
法椿入寺不过十七年,剃度不过十五年,竟然能做到徽州府都纲,着实是个人物。
此时杨干院,风气已大不如前,庙里几乎没有认真修佛。僧人们除
求他立刻还俗应差,否则严惩不贷。可惜在大明体制里,这却是件几乎不可能完成工作。
为什呢?
前面说,大明在宗教管理上颇有创新,讲究两个字——意识形态上要“敬”,行政管理上要“汰”,换句话说,朝廷充分尊重你信仰自由,但宗教不能凌驾于国法之上,也得接受朝廷部门管辖。
洪武年间,朱元璋在礼部设立僧录司,总管大明佛教事务。这个机构在各地每级都有分部:府级有僧纲司,州级有僧正司,县级有僧会司,逐级向上汇报。这些部门*员都有僧人身份,谓之僧官。
用现在话说,寺庙属于条管机构,地方县府是块管机构,两条线。当法椿获得度牒之后,进入条管单位,休宁县明知他是逃户出身,却再也无可奈何。
法椿彻底摆脱俗世纠纷,开始在杨干院里大显身手。他运气特别好,跟对人。他师父佛海在当地颇有影响力,在正德年间度做到徽州府都纲。
【注释】
都纲:为梵语“大经堂”之音译,自唐代始有此称谓。明初,在礼部之下设立僧录司,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在外府,则设僧纲司,掌管该府佛教事务,包括颁发度牒、决断僧尼词讼等。僧纲司主官为都纲,从九品,由z.府选择精通佛教经典、严格遵行戒律有德之僧人出任。
都纲是僧纲司主官,司掌整个徽州府宗教事务,从九品。它看似是个最低级芝麻官,实际权柄可不低。当地僧人违法犯戒、寺庙争端诉讼,都交由都纲来裁决调解。
不过这个职位虽有官身,却无俸禄,手下办事皂吏仆役应费用,还得僧官自己掏钱。所以这个职位选拔方式,是诚德者任之。什是“诚”?捐纳大笔银钱就是诚,证明自家有财力胜任。什是“德”?你必须得到本地诸寺住持认可,有大德联名作保,才有资格担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