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之后元朔年间,是卫青最风光时期,屡屡出击,都有斩获,尤其是收复“河南地”,对匈奴经济是沉重打击。
直到元朔六年夏四月那战,虽然总体上胜利,但也出个纸漏:有支汉军落单,“亡两将军,三千余骑”。这两位将军位是匈奴投奔过来赵信,他现在又降匈奴,成为匈奴单于重要参谋;另位是苏建,大名鼎鼎苏武父亲。这战李广是“后将军”,没有和匈奴遭遇。
元狩二年,李广军队出右北平,落单,损失过半(《汉书》说全军覆没),但杀敌表现还算不错。落单原因是主力迷路,迷路那位是大家认为应该最认路通西域张骞,不过把精通西部路线张骞调到右北平,真是舍长用短,背后也不知道有什玄机。
同时,霍去病从北地郡出击,他主力大有斩获,但支援部队迷路,迷路
写《汉书》时候,在许多问题上,看法都和司马迁不同,但他仍然称道这位前辈史家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偏见和实录并不矛盾,尊重基本事实前提下,各式各样偏见并存,远远好过唯正确答案。
附:李广是路痴吗?
嘲笑李广是路痴,算网上很流行梗。李广之死,和“失道”有关,还有人说李广经常迷路,这个问题需要辨析下。
汉朝出击匈奴,是非常艰难事情。
第,茫茫大漠与草原,难以确定匈奴位置在哪里。多路出击是解决这个问题办法之,增加发现敌人概率。
第二,大军补给,需要利用沿途水草。每条路线水草资源都非常有限,而且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具体情况也不稳定,这也决定即使确定匈奴主力方位,也只能多路出击,最终合围。
史书中关于汉军具体行军路线记录非常缺乏,学者们做很多考据,但很多问题仍然难以确定。举个简单例子:个无比重要名字“龙城”,具体在哪里,甚至它究竟是不是个固定地点,都没有致意见。
只能大致做这样个判断:不同路线,后勤保障难度差别很大。合理安排,自然是把路况最好、水草最丰美路线留给主力;而有些特别难走路,第是容易“失道”,第二是容易落单。
元光五年汉军第次出击,兵分四路: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
这次,四路军队都没有迷路。不过只有初出茅庐卫青展示极佳方向感,直取匈奴龙城,获首虏七百计。公孙贺扑空,而李广与公孙敖均遭遇匈奴大军,都惨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