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是首恶,不诛杀他,无以谢天。汉武帝也就只好同意,将主父偃族灭。
实际上,以公孙弘善于顺承皇帝心意,如果汉武帝真想赦免主父偃,定会有另外套说辞。他说些陷害主父偃话,只是自己很清楚,皇帝想做这件事而不太方便直说。除掉齐王这口大锅,主父偃已经背;除掉主父偃这只小锅,作为皇帝越级提拔臣子,他当然要有背锅自觉。
主父偃被处死是在元朔二年(前127年),也就是司马迁出游天下前年。这件事给年轻司马迁留下很深印象,他感叹说,主父偃得宠时候,门下宾客以千数,被族灭时,却没有人来看望他。又说:
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这段关于人情冷暖感慨,恐怕很难引起多少人共鸣。主父偃这种政坛,bao发户,在大汉官场中无疑被视为疯狗似人物,人们说他好话,本来就只是出于恐惧,而无关亲近和敬重。他死,恐怕令无数人长出口气。到班固写《汉书》时候,他先赞赏主父偃才华,然后评论说:
主父求欲鼎亨(通烹)而得族……死皆其所也,亦何排陷之恨哉!
即使主父偃自己,恐怕也更愿意接受班固对其评论。“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吾日暮途远,故倒行,bao施之”……从这样话里,可以感受到他对这个世界深深仇恨。人心险恶凉薄,本来就是他对世界最基本认知,世人对他越坏,就越证明他是对。
同样,以主父偃这样人为例,论证通过践踏道德底线来追求成功人不会有好下场,也从来不会有任何警示效果。相比被歧视被践踏困厄生,成功宣泄仇恨之火后毁灭自己,本来就是个快意得多结局。
上面这些故事主人公,大多品德算不上高贵,但他们都才智过人,精力旺盛,野心勃勃,身上贯注着昂扬斗志。
如果生在宗法血缘把社会牢牢绑定时代,他们没有任何机会,那些富贵、老朽、垄断着社会资源而满嘴仁义道德特权阶级,会把他们死死踩在脚下。他们或者反抗而被轻易碾得粉碎,或者只能默默无闻此生。
若生在列强争雄战国,他们人生会有更大舞台,他们会在诸侯国间往来奔走,纵横捭阖兴风作浪。其中最成功者,可以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但那个时代也已经过去,他们眼前不再是无穷歧路,而是大大小小道路,最终都指向个目标:去长安。因为能改变他们命运,只有个人,那就是长安城中皇帝。
想象下,朱买臣、主父偃或者其他来自大汉天下任何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