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考证古代姓氏谱系,希望建构起套“纯粹”汉民族演进史迹,以此来凸显“夷夏之辨”,激发人们反清之志。且不说这样论证方式本身就有简单地以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包括人种学)理论为根据来审视中国历史之弊,而且在此过程中,章太炎甚至像当时不少知识分子样误信源自近代西方、在学理上与史实上都站不住脚“中国人种西来说”。不过,在1906年东渡日本之后,随着对于近代西学更为深入认识,特别是意识到后者背后带着强烈帝国主义与殖m;主义意识形态后,章太炎开始检讨自己先前论证方式,并批判“中国人种西来说”。
当然,作为熟悉中国历代典籍之人,章太炎并未在借鉴近代西学时忽视中国历史自身丰富性。在《通法》中,章太炎回顾从周至明政治史,摘取出在他看来值得后世取法之处。他所鉴定历代王朝是否行良政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能否有利于民众生计福祉为依据。比如汉制之下郡县多循吏,北魏以降均田制使民有恒产,皆不外乎此。值得注意是,他除对汉、唐这样“盛世”之制度多有认同,对那些在古人眼中地位甚为低下政权,他也努力寻觅出其中良法美意。比如被欧阳修称为“天地闭,贤人隐”五代十国中后梁,他认为晚唐之世,宦官专权,甚至操纵帝位更替,而朱温能从制度设计入手,将此权势熏天团体举打压,故值得称道。此外,被历代史家所痛斥为以篡位夺权、欺世盗名新莽政权,其置“王田”、限财产诸政策,改西汉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状,使得“分田劫假之害,自是少息。讫建武以后,乡曲之豪,无有兼田数郡,为盗跖于民间,如隆汉者矣”。这些举措流芳遗泽,同样让民众受益。
在中国古代政论里,土地分配问题备受关注,因为这关乎战国以降小农经济是否能够保持稳定。对此,章太炎除在评价王莽土地政策时涉及此事,还在《定版籍》里详细论述中国土地分配问题。他于文中回忆在横滨时与孙中山讨论中国土地现状场景,强调防止土地兼并必要性,因为“田不均,虽衰定赋税,民不乐其生,终之发难。有帑廥而不足以养民也”。在文末,他还附上自己草拟《均田法》,其中规定有土地人不能任由土地荒废,凡是不能亲自耕种土地,应由z.府负责出售。这些内容实质就是防止因土地兼并而方面造成大量土地被闲置,另方面却有许多无地可种农民,既导致生产力低下,又激化社会矛盾。
最后,在重订本《訄书》里,章太炎还计划编撰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