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外国人更解这个刻板印象中“上海”。外滩或者法租界,对也同样是遥远传说,它们从未与真正有关。写另个上海,写某些在时代潮水中搁浅小人物,写他们卑微“体面”,写人与环境关联……这些东西在《阿B》中似有若无,不希望让个短篇小说被文本意图压到过载。更想表达是,在个剧烈变革时代,有人徒劳地做着近乎刻舟求剑努力。那些被虚掷青春,那些荒废情感和雄心,在多年之后,会激活某种你以为早就流失东西。
还需要做个小注解:现在年轻人已经很难想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人,曾经有多热爱粤语歌。粤语歌在上海那种弥漫性传播,与《野狼Disco》所表现当年粤语歌在北方流行状况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地域差异。上海人对粤语歌接受层次更广泛,更“专业”,从电台排行榜到歌厅到学生歌词本、拷带市场,度与香港同步得非常精准。上海人能把听不懂粤语,个字个字咬到近乎乱真。这可能与沪港两地向来密切历史渊源、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商务往来,有直接关系。钟镇涛并不是儿时偶像,甚至从没买过他磁带。但他气质和遭际比较适合与小说人物构成对照,所以写时候听好多他老歌。小说里提到法国电影周、艺术电影院旁边拷带摊点,都是真实记忆,将它们点点回想起来过程非常美好。
《九月》
写《九月》动机,是想构建城市里最常见组关系:女主人与家政服务员。因此,这篇直到结尾部分才出现那个句子,反倒是早在动笔之前就已经浮现:“不管彭笑愿不愿意承认,在这座城市里,赵迎春曾经是跟她关系最密切女人。”
女主人彭笑和家政服务员赵迎春,她们社会角色、经济状况和成长轨迹截然不同,但她们每天都在互相观察,依稀窥见对方难以言说处境——比如男性有意无意缺位,比如婚姻慢慢露出苍白底色,比如那些激励着,也围困着人们“目标”:努力奋斗,在座城市里留下来,或者功成名就,把希望寄托在更为遥远与缥缈彼岸。在正常情况下,这两个女人将会是对无限接近平行线。小说家任务,是寻找个合适事件,将她们卷进同个旋涡,让彼此命运产生短暂相交。有好长段时间,都搁浅在这个事件构思上,只有个模糊直觉:那定跟她们孩子有关。
所以,毫无疑问,《九月》真正主角并不是那个叫九月孩子,而是他母亲,以及他母亲雇主——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