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即便某个省督抚和藩臬之间本来是关系要好,没有出卖彼此,但只要乾隆在密折朱批里挑拨几句,那也定能在彼此心里埋下颗怀疑种子。这年乾隆刚刚27岁,但在处理人事问题方面却异常老成。乾隆三年(1738),乾隆又发起狠来,连各地知府知县也都叫来京城问话。身为皇帝,底下大臣之间彼此怀疑越多,乾隆收到情报也就越多,臣子对皇权威胁也就越小。
在召见各省*员同时,乾隆还办件大事。因为乾隆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初撤销军机处行为实在是太蠢。老爹留下来这好用机构,怎就给撤呢?
乾隆二年十月,在雍正27个月丧期正式结束之后,乾隆立刻下旨,表示自己要重组军机处。而且这时乾隆明显不是时兴起才重组,他绝对筹划已久。乾隆当时上谕是:
皇考当日,原派有办理军机大臣。今仍著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公讷亲、尚书海望、侍郎纳延泰、班第办理。(《清高宗实录》卷五七,乾隆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这个名单出来,尽管乾隆什具体规定都没说,但朝野就都意识到,官场要起变化,而且多半是
兵官,朕未经认识者甚多,……酌量先后,轮流来京。(《清高宗实录》卷九,乾隆元年五月二十日)
大半年之后,乾隆总算是把各省提督、总兵都见遍。
乾隆二年二月,“章总”又发布道新上谕:
外省藩臬,所以佐督抚理省钱粮刑名之事,责至重也。(《清高宗实录》卷三六,乾隆二年二月初八日)
这里“外省藩臬”,“藩”指是各省布政使,“臬”指是各省按察使,是各省二把手和三把手。乾隆说这俩职务个负责钱粮民政,个负责刑名司法,责任都很重大。
其中尚有未曾引见者居多。(《清高宗实录》卷三六,乾隆二年二月初八日)
著该督抚酌量,何时令其陛见。(《清高宗实录》卷三六,乾隆二年二月初八日)
可各省这些二、三把手,有很多人朕还都没见过,你们各省把手们都商量下,排个班,赶紧让手底下这些老二、老三,得力干将们,都速来京城见朕。
乾隆不找督抚,找藩臬,绝对是憋着坏呢。
道理很简单,哪个老二、老三不想当老大呢?又有哪个老大,不担心老二、老三出卖自己,把自己顶替呢?乾隆整这出,来京藩臬大概率都会找机会向乾隆表达自己忠诚,出卖些情报;而仍在外省督抚,也大概率会如坐针毡地赶紧写各种折子上奏,表达自己对乾隆拥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