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义孚先生69岁那年,创作自传《是谁?》,回忆从童年到晚年经历。先生为何要写这部自传?
首先,先生认为自己是个无根人。正如他在开篇里所言:“作为个寻不到根人,天生就该自审视。”因此,这部自传是他对自己大半生寻根历程次回顾与剖析。而之所以感到自己无根,其中个原因在于,青年时期,他从未在任何个地方住满过五年。
直在不停地换住处,先是小时候与家人起,长大后便独自人。“家”换个又个城市——天津、南京、上海、昆明、重庆、堪培拉、悉尼、马尼拉、伦敦、牛津、巴黎、伯克利、布卢明顿、芝加哥、阿尔伯克基和多伦多。
直到38岁,段义孚先生搬到明尼阿波利斯和麦迪逊,在这两个地方各住十四年,而这才是他最能感受到归属感地方。
其次,在人际关系上,段义孚同样认为自己是无根人。他终身未婚(这与他关于生命救赎体验有关);另方面,他无法完全融入西方社会。因此,身份认同对段义孚而言,始终是个需要审视问题。
之所以写作自传,有个体原因,即某人欲对自己人生展开次全面审视;也有社会性原因,即当时社会土壤要有利于自传文学产生。从20世纪60年代社会环境来看,随着科技迅猛革新、地域流动性不断增强,人身份危机开始凸显出来,进而越来越多人提出“是谁?”问题。
“是谁?”是新千年即将来临之际个时髦问题。似乎每个人都在问。不仅个人、团体,甚至国家都会问自己“是谁”或“们是谁”。
因而,越来越多人借助自传文学这途径对“根”展开价值寻求。而段义孚这部自传也正产生于这样社会土壤。然而,这部自传却又与时下多数自传文学有着明显不同。
首先,在《是谁?》里,时间线索和公共事件皆不突出,也无特别丰富、如数家珍个人回忆。而这些要素却能体现在其他多数自传作品里。原因在于,段义孚并不像某些悲观主义者那样,甘愿被过去某些不堪回首时光捆缚,进而主动遗忘很多事情;同时,他贯追求精神胜于追溯具体事件,因为在他看来,前者指向永恒,后者却容易朽坏。
其次,通常用来吸引出版商和读者那种扣人心弦、轰轰烈烈事迹在这部自传里很罕见。在他自己眼中,人生大部分岁月都不如那些外向自传者具有彰显自身光彩,反而,他成年时光多是独自过着种“向内”生活,也形成道独特“内在景观”(insc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