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们对公众博物看法。他恢复,也走过最艰难时刻。如期完成《崇礼博物散记》书收尾工作。在凤凰卫视个专题片中,坐在张家口“汉诺坝玄武岩”石垄上大致述说自己生病以及尝试重新链接大自然过程,还曾开玩笑说:“不能死得太早,那会令鼓吹博物事业减少信用!”复兴公众博物学,动机之便是应对现代性危机:个体通过更多地接触大自然、解大自然而解放自己,身心健康地过普通生活。如果早早over或者抑郁,岂不是反证博物之路不靠谱?
用什办法?和梅比样办法:再入大自然,与大自然重新对话。如今还在吃药,但药量已降下来,化验指标接近正常。最重要是,看世界眼光、态度又回到从前。还发展出个新爱好:看虫子,即开始努力解有数百万之种昆虫。有许多虫界好友,家里也有些虫子书,但直没敢涉足。场大病改变想法,如果真马上“走人”,竟然只认识太少虫子,岂不遗憾!于是重读法布尔和纳博科夫,利用切可能机会对照图书密集地到野外观虫。思路很明确,不贪多,目前只在北京境内观察。白天顶着三十几度高温在山上游逛,“夜探”则经常半夜才回家。为此也新添些“装备”:昆虫图鉴、耐用电筒、标本盒、展翅台等。感受着无穷乐趣,有着强大自推动力。看虫子,甚至忘自己还是个病人(早晚按时吃药提醒着自己有病)。不在乎生命何时终结,要过好现在每天。
2.人以类聚
与梅比有类似博物体验,有诸多共同“纸上朋友”,如吉尔伯特·怀特、华兹华斯、克莱尔、梭罗、缪尔、迪拉德、斯奈德、大卫·阿布拉姆、爱德华·威尔逊。理念上颇多共识,也都曾大病场。但也如梅比所言,不是“认同”,而是“领悟”。他经历和书写,令进步觉悟。
《心向原野》所涉人物和故事众多。这其中要特别指出诗人约翰·克莱尔,梅比作品反复提及他。他是英国农民诗人,地道乡村博物者。他有厚重博物经验,受吉尔伯特·怀特《塞尔伯恩博物志》启发,想撰写赫普斯顿(Helpston)博物志,但没有做成(1990年奈杰尔·雷门特[NigelRayment]分析他为何没做成)。他诗作基于细致观察描写个更大共同体(天人系统)中许多成员(如人、鸟、植物),把它们作为有机生态整体来看待。克莱尔是非常特别种博物学家类型,博物学史极少提到他,文学史、诗歌史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