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孔融,也采取
宽厚
态度,下令搜集其文章,凡有文章上交者,都以金帛赏赐。
建安二十四年(219),杨修被杀。不久,曹操病逝,丁仪、丁廙被杀;紧跟着曹丕称帝,曹植就国,政治中心从邺城转移到洛阳,邺下之游从此销声匿迹。但邺下之游欢快场景,却给后人留下
深刻印象。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集序》中说:“建安末,余时在邺宫,朝游夕宴,究欢娱之极。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朋友,二三诸彦,共尽之矣。古来此娱,书籍未见。”此后,刘勰又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幹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其对邺下之游
概括,代表
不少后人
看法。
三文学史上个黄金时代
邺下文人不断聚会唱和,推波助澜,产生个积极
成果,这就是促进
文学
全面发展。首先是彻底结束
两汉“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钟嵘《诗品序》)
局面,出现
个诗歌创作、特别是五言创作
高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涌: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就概述
当时五言创作
盛况。邺下文人
今存诗作,五言占有很大比重,如曹丕占到
半,曹植、王粲、陈琳、应玚占到大半,刘桢、徐幹、阮瑀全部都是,其中有不少作于邺下时期。两汉时期,四言是诗体正宗,五言是
种不被重视
新起形式,到晋代时挚虞还说“雅音之韵,四言为正”,直到南朝
刘勰,还称四言为“正体”,五言为“流调”。邺下文人敢于突破传统偏见,大量采用五言俗体,使之成为
国古代诗歌
重要样式之
,这是
个不可磨灭
历史功绩。
邺下文人五言诗作,不少反映
当时
社会现实。如曹植《送应氏》(其
)以感伤
笔触,描写
洛阳被董卓焚毁后
残破凄凉景象,反映
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
惨重破坏和给人民带来
深重灾难。蔡琰《悲愤诗》痛定思痛,通过对自己惨痛遭遇
回顾,反映
东汉末年动乱
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在动乱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悲惨命运。王粲
《从军诗》(五首),则对曹操统
北方
业绩作
描述和歌颂。这些堪称“诗史”
作品,
般都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遒劲,感情真挚深沉,描写形象生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