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198),袁术
“吾任天下之智力”
曹操自起兵讨伐董卓以来,东征西讨,南北转战,最后终于完成统北方大业。曹操能够统北方,决不是偶然,而是由于他具备成功些条件,如建立较为巩固根据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兴屯田、大量罗致人才以及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丰富统治经验、锻炼非凡指挥才能等。单就罗致人才点而言,曹操成绩就很突出。曹操所罗致人才,不仅济济可观,而且源源不断,不仅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不能望其项背,即使比之孙权、刘备,曹操也占有明显优势,这成为他事业获得成功个关键。
曹操能够大力罗致人才,首先在于他对人才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早在同袁绍起会盟讨伐董卓时,曹操就表达自己对于人才卓越识见。次,袁绍问他:“如果讨伐董卓不能取得成功,您打算到什地方去占据地盘呢?”
曹操引而不发,先反问句:“您认为应当怎办才好呢?”
袁绍气势如虹地回答:“南面据守黄河,北面依恃燕、代,再将西北乌桓、鲜卑、南匈奴等少数民族势力吞并,然后向南争夺天下,这样,大业总可以成功吧?”
曹操听,不置可否,却沉稳地谈自己打算:“任用天下谋臣和将士,用合情合理手段驾驭他们,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作用,就可以无往而不胜。”稍停片刻,曹操又补充说:“商汤起兵于亳,周武王起兵于岐周,难道他们地盘相同吗?如果将险固地盘作为资本,就不能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
曹操在这里自然不是反对获得地盘,尤其不是要反对建立巩固根据地,而是认为人才比地盘更为重要。有人才,没有地盘可以获取地盘,反之则有地盘也可能失掉地盘。有人才,就有实力,有办法,不管客观形势如何变化,都可以从容对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则很难在复杂多变形势面前站稳脚跟。曹操识见,自然要比袁绍高明得多。
曹操能有这种识见,方面由于他清醒地看到现实需要,方面由于他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善哉行》诗第五解云: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春秋时齐桓公因得管仲(即仲父)为相,成为五霸之首。后因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他所宠信宦官竖刁等坏人,弄得朝政日非。桓公死后,其五子争位相攻,以致其尸体无人收殓,放在床上六十七天,腐烂后蛆虫都爬到门外。得人与失人,差别不啻天渊,曹操怎能不从中吸取教训以自警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