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许多和起上作曲课同学都去达姆施塔特,有几位已经是二度前往。人们都说,如果想要理解音乐领域最先锋以及“新音乐”潮流,那达姆施塔特将是段无可取代经验,而,被深深地吸引。就是在这段时期,完成《三首练习曲》和《距离》,这两组作品在定程度上已经为指明序列语言方向。当时作曲课总是强制要求在谱曲方式上创新,不允许重样。语言和科技出现爆发式增长,们说过,激动人心且无从预料,就算直在前线也很难跟上步伐。
于是寻找新前线,想开疆扩土,发展自己原创语言。然而在没去德国之前,在跟着彼得拉西学习最后几年,已经对种更加“科学”写法进行实验。所以在记忆中,去德国之前没多久完成《三首练习曲》和《距离》才会跟回程时完成《为十把小提琴而作音乐》并列放在起。三组曲子都具有“后音乐学院”风格,直到现在都非常看重。创作之时门心思想要检验自己,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匹配得上当年那个“高深”世界,包括达姆施塔特先锋音乐。但是真正有意思是,以绝对可控方式对新语言及其语法加以运用,而自己其实并没有意识到。
○这是怎回事?又会带来什样结果呢?
●说过,被深深地吸引,其中应该有彼得拉西影响,可能同学阿尔多·克莱门蒂也感染,觉得这种写法秩序井然、有条不紊。重点在于创造个体系,明确需要素材,不得改动,也就是要表现出“特定文艺思想”或者“不容置喙态度”。但是《距离》和《为十把小提琴而作音乐》骨子里是数学化序列,而《三首练习曲》,选择给予三位演奏者更大自由,每位乐手都可以随意切换加入其他乐手演奏,因为乐谱里包含所有内容。
为三位乐手创造处“自由”空间,他们还可以彼此偶遇,来场聚会,乐曲结尾处就是这样。
○用这种方法,你在套严格体系之内实现几乎即兴面,就像在用偶然内容弥补严苛数学体系?
●某种程度上是,但只适用于《三首练习曲》。演奏者显然是表演关键,几年前,在次演出时发生点状况:长笛没有跟上另外两件乐器,结束时间晚大约十秒钟;那个女孩是位出色青年乐器演奏家,但是那天晚上她心思可能飞到其他地方去。
也许谱曲方式本身就是种危险,但是当时那种想跟在德国感受到切决高下,跟这些作曲方法做番较量想法,确实令获益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