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接触到莫里康内音乐。确切时间记不清楚,因为在1985年出生时候,他许多作品早已问世多年。记得很小就和父母起在电视上看《撒哈拉之谜》(IlsegretodelSahara,1988)——看应该是重映,因为那时候肯定不止三岁,或者看布德·斯宾塞(BudSpencer)主演《哥儿们,们去西部》(Occhioallapenna,1981)……还记得电视剧《出生入死》(LaPiovra)些画面……所以肯定也听过这几部片子配乐。
们家人从来不去电影院。
很久之后才知道,那些音乐都是莫里康内谱写,在还不能把两者联系在起之前,谁知道有多少他曲子早就深植在脑海中。
那时候很讨厌上学,所以开始跟着父亲学吉他。还有其他吉他老师,但这远远不够:想创造属于自己东西。这是需求,也是权利。想应该用音乐来进行创造。辗转跟随许多人学习,但是只想要位真正老师。那位“对”老师。
2005年5月9日,父亲詹弗兰科下班回家带来份《地铁报》,就是那种会在公共交通上免费分发报纸。
“埃尼奥·莫里康内会出现在米兰奥贝丹影院,就是今晚……说不定你跟弗朗切斯科还能赶得上。”弗朗切斯科是兄弟。
冲回房间,把自己用电脑创作几首曲子录到CD里,又写封信放进信封,在信封上写好“致莫里康内”。信不是很长,在信里写道,希望他听下CD,特别是其中首曲目《树林味道》[Isaporidelbosco,当时非常喜欢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Lasagradellaprimavera)——当然现在也很喜欢——于是半是靠听,半是靠份被修补过乐谱,试着写出新乐曲]。那是曲目11。还写道,希望他能指点下音乐,要是能给上几堂课那就更好。
是,在问他是否愿意成为老师。
和弗朗切斯科赶到奥贝丹影院时候已经有些迟,们根本找不到停车位,讲座也早已开始。放映厅里没有个空座位,们只能在外面等着,旁边有几个家伙在不停地抱怨……记得大概个小时之后,位穿西装打领带、仪表堂堂中年男士等得不耐烦,开着他大红色轿车扬长而去,敞开车窗里飘出尼诺·罗塔《阿玛柯德》1,还开到最大音量,这太逗。没过几分钟,有人从后门出来,横插脚挡住门,和弗朗切斯科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