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人类活动在特定文化条件下内在含义或意义解读传统;旨在寻找具体事物或事件内在机制以及与之相应因果、辩证、对话性或历史性关系解释传统。这两种传统落在历史社会学领域就体现为序列时间叙事和结构机制叙事之间张力。尽管在这种张力下呈现出来时间观有多种形态,不过其划分基础仍是时间性叙事与结构性叙事二分(赵鼎新2006,7;2019)。本文采用更为简明二分传统。
许多社会学家都强调结构性叙事才是社会学立足根本,历史社会学也不例外,讲故事本身或描述事件、过程都不是社会学目,社会学最终需要揭示是故事背后结构/机制或知识(参见张静2018;赵鼎新2020)。认同结构性叙事对社会学分析目标是至关重要,但不同意把故事本身与故事背后结构/机制切割开来。前述李猛(1996)论文已经指出,标准社会学叙事是所谓“大事件因果关系”和“中心辐射模式”,但“小事件因果性”出现已颠覆事件等级制,尤其是以韦伯、福柯等为代表批思想家采取“表面效果”研究策略,拒绝在社会现象背后寻找个有机体或成不变“社会结构”,拒绝在独特历史事件背后寻找个普适性历史决定因素。这种小事件因果关系分析或所谓“关系/事件”分析强调是所谓“表面”(作为关系关系/事件)及其切口(作为事件关系/事件)重新拼贴,以避免社会学与历史学分析分裂。这里个焦点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事件在历史社会学中意义。比如,在美国较为主流比较历史分析中,们看到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国家兴起等若干宏大议题展开长时段分析,而诸如1750年资本主义开始从所谓A阶段到B阶段发展(沃勒斯坦2011,15—45),1789年法国大g,m引发世界性影响(斯考切波1998),这些短时段“大事件”是嵌入在长时段结构中关键节点,它们作为“大事件”是按照结构性分析框架被事先挑选出来,事件细节和过程完全不重要(似乎可以放心地把这些枝节问题统统交给历史学家去处理),重要是通过这些“大事件”节点分析实现结构性分析贯通。宏观比较历史分析所展示理论雄心及分析视野无疑都是让人击节赞叹。疑问在于这种分析是不是历史社会学唯具有正当性思路?有没有可能带着结构性关怀却着力于小事件分析历史社会学?仅举三个有代表性例子。
第个典型例子来自马克思,它展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