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陌生、毫无吸引力,而佛法切修行基础恰是正念,即贴近自己身、语、意,时刻保持清醒觉察。
刚接触件新鲜事物,人们总会感觉振奋,学佛也是这样,尤其当你获得些心灵启示之后,你心里会充满期望。学习静坐、念诵经咒,饮食有节、起居规律,你相信生活从此有条不紊、目标明确,修行将不断进步,连觉悟都似乎指日可待。不过很快你就开始失望,生活不确定性没有减少,你也没有越变越好,相反,你发现自己在修行中次又次陷入困境,正念训练让你与自己面面相觑,无所适从。难道这就是修行?
修行不是场魔术表演,从头到尾让你兴奋、惊奇、目不暇接。它也不是逃避日常琐事盾牌,因为它可能比你企图逃避日常生活更加琐碎平常。
修行目不是完善目前生活或者美化自己,如果是这样,佛陀当年大可不必舍弃王位出家。他从小生活在父王为他砌筑高墙之内,锦衣玉食,不知痛苦为何物,然而,当他偷偷跑出宫外看见生、老、病、死生命事实后,就决心不再自欺。修行没有什宏大目标,只是不再自欺而已。
旦开始修行,就会发现们对自己所作所为是多无知。无始以来养成习惯让们很不喜欢单纯地与自己相处。保持清醒与觉察是件相当辛苦事,因为它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评判、不希冀、不回避。这简直让你感觉走投无路。可是,觉察还不止于此,你还要清清楚楚地看着自己是怎样试图寻找退路、出路却无果而终。
说实话,对于刚刚踏上修行之路人来说,这种感觉并不美妙。以前当你不痛快或遇到问题时,你可以焦虑、尖刻、迁怒、自责,可以吵闹着把周围空间填满,可以不理会真相而只沉浸在情绪发泄中。然而,保持觉察让你认识到这切都无从做起。
自古以来,追求精神修养人都需要具备种品质,那就是忍辱。“忍辱”在现代人词典里似乎与“怪僻、自虐”之类联系在起,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屑于有这种品质。但是,从修行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况不急于做出反应,不急于逃避不安、寻找安慰,而是放慢整个事情节奏,给自己留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这有时也被称为寡欲或甘于寂寞。
持续觉察训练,会让们逐渐习惯这种不迎不拒做法。期望和恐惧其实是同个东西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而回避则会加强恐惧。不迎不拒使们放松下来,这时,们才更有可能瞥见切思想行为、切欢喜哀愁背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