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也没那严重。在这方面,诺贝尔奖得主、普朗克常数发现者马克斯·普朗克最有发言权。普朗克不但以科学研究闻名,而且他还说过句著名话,他说,甚至在物理学领域,激进新思想也很少被旧卫士所接受。与此相反,普朗克说,惟有新代成长起来,较少受到旧理论毒害他们才能接受新理论。实际上,这种“脑梗阻”情况也曾经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于爱因斯坦身上。处在巅峰期爱因斯坦非常善于摧毁他自己思想,但是爱因斯坦晚年却从没有完全接受量子力学。
查尔斯·达尔文是最成功地化解第结论偏见人之。他很早就训练自己努力考虑任何有可能证伪他假说证据,尤其是在他认为他假说特别出色时更是如此。与达尔文相反做法现在被称为“确认偏见”,这是个贬义词。达尔文采用这样做法,是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人类会由于天生避免不致性倾向而犯认知错误。他本身是个伟大例子,证明心理学洞见旦被正确地使用,就能够对人类历史上最优秀思想有所贡献。
避免不致性倾向给文明社会带来许多良好影响。例如,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不会表现出与他们公共责任、新或旧公共认同等不致行动,而是会忠于职守,扮演好牧师、医生、公民、士兵、配偶、教师、职员等角色。
避免不致性倾向造成结果之是,人们在获取新身份过程中作出重大牺牲将会提高他们对这种新身份忠诚度。毕竟,如果他们认为某样东西并不好,却又为之作出重大牺牲,那他们行为将会显得和他们思想很不致。所以文明社会发明许多庄严肃穆入会仪式,这些仪式通常是公开举行,能够让新成员更加忠心。
庄严仪式能够强化好关系,也能够强化坏关系。黑手党新成员因为“投名状”而对组织更加忠诚,德国军官因为“血誓”而对希特勒更加忠心,这些都是避免不致性倾向引发后果。
此外,这种倾向通常会使人们成为被某些有心机人所操控“受害者”,那些人能够通过激发别人潜意识中避免不致性倾向而博取对方好感。很少有人比本杰明·富兰克林更精于此道。本杰明·富兰克林原本是费城个默默无闻小人物,当时他想得到某个重要人物垂青,于是经常设法请那个人帮他些无关紧要小忙,比如说借本书给他之类。从那以后,那个大人物就更加欣赏和信任富兰克林,因为个不值得欣赏、不值得信任富兰克林与他借书给富兰克林行为中暗示赞许并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