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再讲讲从“妇女”到“女性”转换吧。“妇女”没有与之配对词,顶多能配个“公子”。妇女之“妇”乃是女人持扫帚象形文字。1975年为国际妇女年,联合国在《消除对妇女切形式歧视公约》中倡导“消除固有基于性别而分切做法”,于是开始有人认为“女性做家务”固有观念不合理,渐渐地不再使用“妇女”词,取而代之是“女性/男性”这对词,“国际妇女年”这日语翻译后来也改成“国际女性年”。
走进婚姻,诞下孩子,成为主妇,这在当时相当于日本中产阶级女性顶点,也就是模范路线。
母亲在她那代人中比较特别,是通过自由恋爱挑选丈夫。小时候还很同情母亲抱怨,但是到青春期,就开始冷静地审视母亲。母亲曾说,因为她是自由恋爱结婚,所以没有办法责怪别人,只能怪自己“没有眼光”。有天开始想:妈妈,就算你换个丈夫,也无法改变自身不幸哦。因为觉得,母亲不幸并不是配对问题,而是母亲所深陷结构性问题。其实父亲和母亲既不是特别坏人,也不是特别善良人,都是很普通日本百姓而已。
结果始终没有结婚,没有成为主妇,直走在“单身贵族”人生道路上。(笑)
在“妇女问题论”中带入“女性学”
将女性学介绍到日本井上辉子对“女性学”做出这样定义:“它是女性、源自女性、为女性存在学术研究。”来自美国“女性学”刚登场时,女性研究前辈都没有给予好脸色。因为在“女性学”以前,已经存在“妇女问题论”这研究领域。
然而女性前辈们并未发现,“女性学”与“妇女问题论”之间其实发生很大范式转移。
妇女问题论研究是什?
“妇女问题”,文如其义,是“妇女问题”,或“妇女有问题”。妇女问题论属于社会问题论分支,也就是社会病理学部分。妇女问题论研究对象是“问题妇女”。
“问题妇女”,指是在红线地带工作女性改造问题,或者女性劳动者生育障碍问题。从事性产业女性和在工厂劳动女性,在女性之中都是“非标”特殊存在。曾经有个时代,“职业妇女”是对“不工作就活不下去可怜女人”蔑称。妇女问题论如文字所述,做是对遭受问题妇女研究。
这时,们开创名为“女性学”研究领域。二者之间有什不同呢?其实是范式不同。“女性不是问题,反倒是社会让女性遭受问题。”这范式转换,从社会病理学转换到社会结构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