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逼迫感,好像在说:“这都受不?这都受不?给坐好认真听!”
喜欢室内乐。以弦乐为中心小规模乐团演奏就很好。四重奏或五重奏,而且要中提琴、大提琴这种低音域乐器。极其少见情况下,会有技术高超室内乐团选择充满不协调音当代古典乐[8]曲目,每到这时,都遗憾不已。“音乐”明明写作“快乐音符”,这来却成“苦涩音符”。很想说:“你们演奏才能不是为这种曲子而存在啊。”越发觉得,当代古典乐已经走进死胡同。
乐器之中,最初听不管乐器。因为它最接近人声,演奏者呼吸与换气动静也令人不悦。接着是弦乐器,尤其是小提琴高音部音色很像人类呜咽,实在难以忍受。最后只剩钢琴和羽管键琴。钢琴清脆颗粒感音色和羽管键琴金属质地泛音入耳很舒服。有段时间,直在听格伦·古尔德(GlennGould)弹奏巴赫钢琴曲,以及古斯塔夫·莱昂哈特(GustavLeonhardt)演奏巴赫羽管键琴曲目。其实也只听过这些。那时还觉得,世上只要有古尔德与莱昂哈特就够,不需要其他演奏家。听古尔德、莱昂哈特演奏,其他人怎还没因嫉妒而放弃呢?
声乐歌曲则不在考虑范围内。
每天要跟很多人见面,深夜才下班回家,累得不想说话,电视机也没打开过。不想让其他人肆无忌惮地闯进耳中,更别提吵闹广告,简直是在敏感神经上乱跳。事先不打招呼就打来电话人也很烦,所以尽量不把家里电话号码告诉别人。很长段时间,都不愿意使用手机,但父亲病重那段日子还是被迫买部。所以直到现在,手机铃响起都给种不祥预感。如果打电话人说不是大事,反而会不高兴,这不是对方错。因此,多数时间都会关机。虽说这是为保护自己,但这样来,手机也就失去作用。
寂静无声空间里滋生孤独,才是伴侣。
这样居然会沉迷于女性声乐歌曲,实在叫人意外。
开始是能听弦乐器。马友友《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成为良友,在深夜时分抚慰疲惫。本来就喜欢《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听过许多演奏家版本,来自中国马友友确如宣传所言,是彗星般闪现、拥有崭新才能演奏家。与德国亨利克·谢林(HenrykSzeryng)相比,他演奏虽说厚重,但更显优美,悦耳同时给人带来心灵洗涤。后来才知道,NHK制作“再访丝路”系列主题曲,就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