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之后,性别秩序构成原理便得以清晰呈现。“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与“厌女症(misogyny)”“同性恋憎恶(homophobia)”互为体,三要素共同构成性别秩序。这里有三个要点。(1)男人之间纽带,是种“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2)为维持男人集团主体性和优越性,需要将女人“他者化”,视为欲望客体,加以蔑视。这就是“厌女症”。(3)为保证男人集团中每位成员主体地位,还要严厉清除同性恋。因为同性恋者把同性男人视为欲望对象,会使男人沦为欲望客体,扰乱男人集团秩序,十分危险。这就是“同性恋憎恶”。
这种三位体解释方式,其突破之处是,人们通常以为“异性恋性别二元机制”是对男女之间关系,但塞吉维克告诉们,错,并非“男-女”关系,而是“男-男-女”关系,男人之间结盟,女性处于男人集团之外,其功能只是使男人成为“性主体”。不过,正如上野在书中强调,当男人为维持主体地位而将女人置于客体时,其中潜藏个悖论:主体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赖于客体方能得到对主体地位确认,所以,男人在蔑视女人同时又不得不依赖于女人,对这种困境怨恨,便是男人厌女症深刻纠结之处。
对于“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这个拗口外来词,中国读者其实非常容易懂,只要想起那句民间俗语—“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倘若塞吉维克和上野知道这句话,她们会欣然援引吧。男人同盟牢不可破(血肉相连“手足”!)和对女人“他者化”(仅为物品却又不可或缺“衣裳”!)——中国民间俗语,把这个“新潮外来理论术语”表达得多精准透彻。
上野本书,并不只是塞吉维克《男人之间》翻版。文学研究者塞吉维克以近代英国文学为材料,社会学学者上野则将现实社会各层各面纳入视野。她目光所及,从文学美术到社会事件,从家庭关系到天皇制度,从女校到娼妓……。这种广度与深度,使本书成为解剖“厌女症”现象堪称独无二文化批判力作。
个新概念术语,能为们提供种观察解释社会新视角。读过本书,可以让们重新审视们呼吸生存于其中文化环境。如果本书能够使们对厌女症现象更为警醒,并进步去思考如何走出厌女症,作为译者,甚感欣慰。
关于本书翻译,首先要感谢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李澜老师,是通过她介绍,使得到“翻译上野千鹤子”这荣光而充满刺激翻译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