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钱把母亲扔掉”老人公寓里,母亲渐渐患上痴呆症。那要强、那粗疏、从没表扬过女儿、从没说过“对不起、谢谢”母亲,痴呆以后,“变得像个菩萨”。自从小时候牵着母亲手被推开以后就再也没牵过母亲手,佐野第次去牵,去抚摸直不愿接触母亲身体、钻进母亲被窝去陪睡,这些都是母亲痴呆以前不可能事。
佐野说,“神智清醒母亲次也没喜欢过。”在母亲不再是母亲之后,她才与母亲和解。听到痴呆母亲说出“对不起,谢谢”时候,佐野放声痛哭,“终于从折磨五十多年自责中解放出来”,“活到今天,真好。”她表达是“被原谅”,而不是“原谅母亲”。她自责意识,强到那个程度吧。
读者是否会松口气:终于赶上母亲还活着。不,人生不是总能“赶上”。当母亲不再做母亲,女儿才终于从女儿角色中解放出来。
自己与母亲和解,没有赶上母亲去世之前。在原谅母亲、被母亲原谅之前,她已经走。时机已经错过吗?可是,死者也会成长。女儿母亲,存在于女儿身体之中。在与她反复对话中,体内母亲在慢慢发生变化。
无论是回应母亲期待,还是背叛母亲期待,只要母亲还活着,女儿就不可能逃离母亲束缚,无论是顺从还是叛逆,母亲都直支配着女儿人生,直到死后。女儿对母亲怨恨,表现为自责和自厌恶。女儿无法喜欢不能爱上母亲自己,因为母亲和女儿互为分身。对于女儿,厌女症总是包括母亲在内自厌恶。
有解决办法吗?正如信田所言,母亲向女儿,女儿向母亲,相互告诉对方,“不是你。”们只能从这里开始。
[1]“近代家庭”,是来自历史人口学个历史记述概念,与之前家庭形态相比,“近代家庭”有如下特征:(1)以夫妻为中心:(2)以孩子为中心:(3)排除非血缘亲属,从性别论角度来看,近代家庭还有两个特征:(4)公私领域分离:(5)性别角色在两个领域分担配置,近代家庭在欧洲形成于18至19世纪,在日本则于明治末期至大正时期在都市地区形成,进入战后高度成长期后急速地大众化普及化。——原注
[2]此处所指“论者”,可以理解为江藤淳〔1967,1988〕和赞同江藤之说上野〔1994〕。——原注
[3]事实上,人类学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去母系社会超布连群岛(TrobriandIslands)时,曾因发现彼地并无“俄狄浦斯情结”而困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