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上林立白色招魂幡让人惊惧,漫天纸钱和悲泣声交织。
这样景色夜夜上演,难免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于是有诗人称这年为天朝鬼年。那个鬼字暗合人们心境,那种悲戚和惶惶不可终日惊惧通过这个字跃然欲出,因此得到百姓们认同,这个称呼最后甚至被史官们写入书中。
萧定不知道这些,他全部精力都在泯江那战上面。
此刻他对战况重视可以通过两厢书信往来频繁程度看出来。史载,夕之间,急书数至。可见如果可能,萧定更想做是御驾亲征,而非守在后方焦急等待那些繁文缛节书信。然而他此刻刚刚得回皇位,其位不稳,他不敢动亦不能动。
于是他只能待在这里,等待那个避不开结局。
陈则铭策划这次政变。他再度扶持萧定,为是自己业已失去实权和报复之前在萧谨面前失宠。然而这样推断依然有难以自圆其说之处,最后也只能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登不大雅之堂。
然而,事实是,陈则铭活得好好,且得享太平领朝廷俸禄。
这点导致争相上书诸多人等继续上奏庭辩热情锐减,萧定终于能耳根清净下来,而原本场腥风血雨大动荡还未开始便消弭于无形。
直到若干年后人们再回头看,才发觉这正是萧定执政风格骤变起端。
而陈则铭手中那封通敌信件,并未在之后正史中露过面,它神秘地消失在历史进程中,离去得如同出现时样诡秘难解。得享天子厚恩陈则铭从此再没上过朝,据说是旧疾重犯,头痛得下不床。名医拨拨地被请到府上,却没人能治得他病。
战争都会有个结局。
或者胜,或者败。
胜,深入敌腹已日久匈奴军锐气受挫,很可能便只能掉头回草原。这样来形势立改。要收复失地之类也不是难事。
败,败就复杂,是君臣弃城而逃还是保卫京都?
这问题萧定没在众臣面前提过。但他上位之后便复立敬王为太子,并命令太子驻守原地,
这样消息传出来后,陈府门前却依然门可罗雀。
这情景与不过几个月之前同在此处出现高朋满座形成鲜明对比。
可这只是个人由高处跌落必然经历,与整个京城夜夜响起悲声相比,渺小到不值得提。
宣华府之役战亡五十万人,举国皆丧。
京都死去年轻人最多,十成中去四成。于是每夜人们都听得到伤心号哭声在某处响起,那是失去亲人人们在为亡故者出殡,他们没有能力收回亲人尸骨,只能埋葬他们衣冠,以这样方式来发泄自己悲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