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加强征管力度,但更重要原因是扩大税源。(14)
改革前,企业大多数税收按隶属关系上缴,改革后则变成在所在地上缴,这自然会刺激地方z.府招商引资。地方z.府尤其青睐重资产制造业,是因为投资规模大,对GDP拉动作用明显;二是因为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跟生产规模直接挂钩;三是因为制造业不仅可以吸纳从农业部门转移出低技能劳动力,也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相关税收。
因为绝大多数税收征收自企业,且多在生产环节征收,所以地方z.府重视企业而相对轻视民生,重视生产而相对轻视消费。以增值税为例,虽然企业可以层层抵扣,最终支付税金般是消费者(增值税发票上会分开记录货款和税额,消费者支付是二者之和),但因为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所以地方z.府更加关心企业所在地而不是消费者所在地。这种倚重生产税制,刺激各地竞相投资制造业、上马大项目,推动制造业迅猛发展,加之充足高效劳动力资源和全球产业链重整等内外因素,国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就成为世界第制造业大国。当然,这也付出相应代价。比如说,地方为争夺税收和大工业项目,不惜放松环保监督,损害生态环境,推高过剩产能。2007—2014年,地方z.府工业税收收入中,半来自过剩产能行业。而在那些财政压力较大地区,工业污染水平也普遍较高。(15)
不仅九成税收征收自企业,税收之外其他z.府收入基本也都征收自企业,比如土地转让费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社保费中个人缴纳比例也低于企业缴纳比例。所以在分税制改革后头些年,地方z.府在财政支出上向招商引资倾斜(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补贴等),而民生支出(教育、医疗、环保等)相对不足。(16)2002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更加重视民生支出。由于第章中讨论过规模经济、信息复杂性等原因,民生支出基本都由地方z.府承担,所以地方支出占比从2002年开始快速增长,从70%直增长到85%(图2-1)。
总来看,分税制改革后,地方z.府手中能用来发展经济资源受到几方面挤压。首先,预算内财政支出从重点支持生产建设转向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和民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费”占40%,“社会文教费”(科教文卫及社会保障)只占26%。到2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