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觉得人少。
以唐制来看,船至少半是水手,另半是战兵。
而每位战兵及水手背后,至少还得配上三人做辅助,帮着转运粮草、辎重。
而在后方,协
另有件事,就是其实此时倭人王,皆称大王。
如半岛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样,皆称王。
《三国志·魏书》中,就有倭女王卑弥呼,派遣使者朝见魏明帝曹睿记录。当时,魏明帝赐予卑弥呼“倭王”金印。
所以此时所谓齐明天皇,高市天皇,正确称谓应是齐明大王,高市大王。
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中就提到倭王为“等之大王”。
倭人上层对其十分熟悉。
如果此人继位成为百济王,今后会对倭人有莫大好处。
正如中原春秋战国时互送质子样。
若由在本国长大质子归国做王,今后国策必倾向于倭国,倭人政治投机将百十倍收回。
为这个战略目标达成,中大兄,做极大牺牲和让步。
经过数月动荡,等切局势明朗,百济国内,早已天地翻覆。
百济被大唐给灭。
别说去合兵攻打新罗,就连百济都不存在。
这种情况,令原本主战派中大兄,饱受倭国内部贵族质疑和攻击。
幸亏,当时鬼室扶信来到九州,力呈助百济复国好处。
海上碧波万倾。
万点金鳞跃然其上。
片雪白帆影,在金光闪烁中,踏波前行。
从大唐显庆五年,百济与倭人就在密谋合兵攻打新罗之事。
但世事无常。
正式称天皇,要等到大唐李治与武则天,改称为“天皇、天后”,日月同辉,二圣临朝后。
心仰慕大唐,想学大唐好学生,倭王才改称天皇。
这些暂且按下不表。
倭国水师此次是倾巢而来。
战船千七百余艘,随船兵卒有六万余人。
原本他有机会在齐明天皇死后,继位为新王。
但经此事,他主动退让,由天皇系高市继位。
为高市天皇。
后世史书对高市有隐晦和曲笔,隐没段历史。
此事另有缘故,可稍后再细述。
而且说明唐军在百济兵力只有万余人。
这种捡便宜好事,倭国岂能落于人后?
经历番权力博弈,最终,倭国贵族内部,终于统意见。
助百济扶余丰复国。
扶余丰乃是百济放在倭国质子。
中大兄好不容易推动倭人集齐兵力,却不曾想齐明天皇居然在九州病逝。
这之后,倭国内部经历极大权力更迭动荡。
倭国内,并非铁板块。
有中大兄这样鹰派,就有保守鸽派。
甚至是站在中间,想左右逢源派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