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作为大唐援军,帮助刘仁愿协防。
看来李治也清楚,仅靠刘仁愿那万人,想要守住百济,有点不太靠谱。
“……特命刘仁愿为嵎夷道行军副总管,苏大为代熊津都督……”
当身甲胄,外罩雪白披风刘伯英宣读手里圣旨时,刘仁愿、苏大为及帮留守百济唐军将领,脑子里都是懵逼。
这圣旨里勉励话听听就好,重点
太宗未完成事业,眼看将在自己手里达成。
不夸张说,李治此时心情,已经十分急切。
刘伯英此次船队,还带有人数约为万新增援军。
经过询问后方知,刘伯英他们原本是作为王文度属下,此次同来百济。
只是王文度走得太快,这批援军还没集结完毕。
由王文度为第任熊津都督,并派出后续援军,去百济换防。
熟知李治性情王文度知道事关重大,甚至不等援军集结完毕,自己孤身带着些心腹下属,便乘船出海,赶往百济。
刚好和回程苏定方来个错肩而过。
苏定方返回大唐那急,也和李治圣旨里催促有关。
大唐皇帝已经迫不及待想见见这些东方邻居。
短短个月内,将战报传到李治手里。
李治拿到战报,兴奋难以自抑。
连夜就密会朝中重臣和宰相们,商讨治理百济万全之策。
开疆拓土之功,对于帝王来说,是无上荣耀和褒奖。
这个天下,很难有什东西能令大唐皇帝感到兴奋。
等到他们走到半道上,已经惊闻王文度,bao毙,而苏定方也已返回大唐,在东都洛阳见到巡幸在洛阳李治及皇后武媚娘。
此时李治已经定洛阳为神都,虽没直接言明,但大有以洛阳为居意味。
朝廷中重臣,还有整套行政班底,也全都搬过去,显然是有长住打算。
因此苏定方比预定时间,更早些见到李治。
待听苏定方对百济情况做出推断后,李治立即调整策略,命停在莱州等待进步命令刘伯英部,领新皇命,代表他去百济,慰问驻守在那里刘仁愿部。
毕竟,高句丽、百济、新罗存在时间比大唐还要久远。
从隋至唐初,耗费中原无数人力物力,始终不能解决这隐患。
但是在李治手里,终于打开突破口。
战功成。
解决百济,高句丽问题便解决半。
开拓之功,正是其中之。
既证明自己能力,立德立功。
又可以告慰太庙和先帝,告诉他们,没有选错人。
自己功绩,足以扛起大唐天下。
在初期兴奋过后,李治迅速计划在百济建立五个都督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